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袈裟

拼音: jiā shā
注音:ㄐ一ㄚ ㄕㄚ
詞性: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 僧衣 法衣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袈裟jiāshā

[cassock] 和尚披的法衣,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

引證解釋

⒈ 梵文的音譯。原意為“不正色”,佛教僧尼的法衣。佛制,僧人必須避免用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正色,而用似黑之色,故稱。

南朝梁慧皎《高僧傳·竺僧度·答楊苕華書》:“且披袈裟,振錫杖,飲清流,詠波若,雖王公之服,八珍之膳,鏗鏘之聲,曄曄之色,不與易也。”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婆羅痆斯國》:“浣衣池側(cè)大方石上,有如來袈裟之跡;其文明徹,煥如彫鏤?!?br/>清黃遵憲《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余賦此以解嘲》詩:“先生昨者杖策至,兩三老衲共聯(lián)袂,寬衣博袖將毋同,只少袈裟念珠耳?!?br/>艾蕪《我在仰光的時候》:“和尚尼姑托著黑色的缽,披著黃色袈裟,整隊地出現(xiàn)在街頭巷尾。”

國語詞典

出家人的法衣。梵語ka??。岬囊糇g。意指不是正色。佛教戒律規(guī)定,出家人所穿的衣服,須染色,不可著正色衣服。因用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,宛如水稻田的界畫。
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袈裟

  • 梵語kas!a^ya,巴利語kasa^ya 或 kasa^va。意譯作壞色、不正色、赤色、染色。指纏縛于僧眾身上之法衣,以其色不正而稱名。又作蓮服、袈裟野、迦邏沙曳、迦沙、加沙、迦羅沙曳。意譯為壞色、不正色、赤色、染色等。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,以其色不正,故有此名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