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后因以“綽有餘?!毙稳輵B(tài)度從容、不慌不忙。
引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:“我無官守,我無言責也,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?”
趙歧注:“進退自由,豈不綽綽然舒緩有餘裕乎?綽、裕,皆寬也?!?br/>漢王粲《為劉荊州與袁尚書》:“仁君智數(shù)弘大,綽有餘裕,當以大包小,以優(yōu)容劣?!?br/>《后漢書·蔡邕傳》:“當其無事也,則舒紳緩佩,鳴玉以步,綽有餘裕?!?/span>
⒉ 用以形容寬裕、富馀。
引《北史·周紀上論》:“昔漢獻蒙塵, 曹公成夾輔之業(yè); 晉安播蕩, 宋武建匡合之勛。校德論功,綽有餘裕?!?br/>《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·論外人謀我教育權(quán)之可?!罚骸巴呖偸鹬O(shè)‘同文館’也,生徒數(shù)百計,雖無奇材異能,足任外交,然以供象寄譯鞮之職,則固綽有餘裕?!?br/>魯迅《集外集拾遺補編·中國地質(zhì)略論》:“土人僅耕石田,于生計可綽有餘裕焉。”
非常寬裕,足以應(yīng)付所需。如:「以他的經(jīng)濟能力,買下這棟大樓,仍是綽有余裕?!挂沧鳌妇b綽有余」、「綽綽有?!埂?/p>